記者唐在馨/特稿



台中市繼光商圈今年退出年貨大街的市場,這曾是台中市最早成立的商圈,也是第一個推出年貨大街的商圈,雖然這是市場機制,但這也凸顯台中市府年年砸大錢補助商圈,是否也應重新針對市場思考方向。

台中市繼光商圈過去是以「布料」聞名,名人仕女們到此買布料,縫製手工衣服,再搭配一些老字號的傳統商家,以及過去第一市場的統傳小吃,讓繼光街一度形成「台中必逛」景點之一。

但時隨勢移,中區的沒落,百貨公司紛紛退出,再加上其他商圈的產生,不像一中、逢甲商圈有學校在旁的地利之便,又不像自由商圈以糕餅、天津商圈以服飾的「專賣」形象取勝,繼光商圈一度被市府規劃要成為「蘭桂坊」,但目前看來,缺乏配套,也難成型。

其實,商圈無法推出年貨大街,自然有其市場的原因,天津路的年貨大街年年辦,甚至還不時推出「曬衣節」,原因自然是有利可圖,繼光商圈無法推出年貨大街,但相信其周邊的建國市場、第二市場,到了過年時仍是「鬧熱滾滾」,原因也是因為其「有特色」。

市府年年都編列超過二千萬在各商圈的身上,但結果卻有商圈連最具歷史的「年貨大街」都面臨難以招商、無法推出的情況,一葉知秋,除了「補助」之外,如何讓商圈真的成為讓業者「搶破頭也要進去」的「金雞母」?市府也應該好好想想了。

轉載自~ 自由時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服飾精品產業報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