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陳惠芳/花蓮報導】



這陣子香蕉價格低迷,讓蕉農很受傷,蕉價低廉蕉農苦,花蓮噶瑪蘭族人不煩惱香蕉盛產,憂心的卻是傳統香蕉絲編織技藝後繼無人該如何是好?

「你吃香蕉,我編織香蕉絲」,香蕉絲編織是噶瑪蘭族祖先的生活智慧結晶,也是相當特殊又環保的傳統技藝,只是製作過程相當繁複,部落年輕人怕苦怕累沒有耐心學,使得這項傳統編織技藝式微,至今花蓮豐濱鄉新社部落,噶瑪蘭族人仍然熟悉香蕉絲編織的,只有較年長的七、八位婦女而已。

對噶瑪蘭族人而言,整株香蕉都是寶。除了吃香蕉之外,新鮮蕉葉用於祭祀時舖在地上盛裝祭品,或用於包裹麻糬及粿類;乾燥的蕉葉可治病;莖幹則是香蕉絲織物的主材料,內層莖幹鮮嫩部位亦可食用。

漢名嚴玉英的部落七十二歲阿嬤杜嫩指出,香蕉絲需要熾烈的陽光曝曬,每年四至九月是刮香蕉絲的好季節,香蕉樹砍下後,把假莖上的葉鞘一片片剝開,再剖成四等份,裁成條狀,分別處理為織布用的經、緯線,然後進行刮絲、日曬、水洗等過程。香蕉纖維要先陽光曝曬後泡水兩天,再經過大太陽曬乾才可抽絲分線,做為編織素材。

阿嬤表示,刮香蕉絲不僅是勞力的工作,也需要巧勁,沒有經驗的生手常刮得氣喘呼呼,而且常失手將纖維刮斷。光是砍樹抽絲的工作就已經很累人了,更甭說還得坐在地上辛苦的編織。現在的年輕人生活便利,根本不感興趣,但早年部落生活資源匱乏,祖先就地取材,以香蕉樹抽絲編製成布、背袋和衣物等,取材大自然的生活環保智慧彌足珍貴。

所幸近年來新社噶瑪蘭族人已警覺傳統香蕉絲編織技藝面臨消失的危機,積極展開傳承和創新行動,成立新社香蕉絲工坊,在部落阿嬤指導下,加快腳步傳承族人學習香蕉絲技藝,並透過專業手工藝專家協助,讓原本單調的編織型式多變,並研發創作手提袋、名片夾、桌墊組、背心、手機吊飾等實用的生活織品,賦予香蕉絲編織新生命,多了現代感,更能吸引年輕族群的目光。

文章來源: 中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服飾精品產業報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