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方遠
今年是「六四天安門事件」21周年,馬英九依照往例發表了「六四感言」。全文一開頭就以台灣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與五○年代的白色恐怖來做對照,這樣的思考脈絡實在有待商榷,值得我們來進一步的探討。
在現代化理論大行其道之下,中國大陸究竟能不能走向西方代議式民主的道路,一直是西方世界焦慮的所在。事實上,這種單向線性的現代化史觀一直被批評有西方中心主義的嫌疑。筆者認為,關心中國大陸的政治發展,不一定要完全借鏡於西方民主化的經驗,一水之隔的台灣也有其可供參照之處。
就筆者的觀察,台灣的威權轉型(從威權轉向民主)時期,有幾個顯著特徵:(一)經濟上的開放,政治上的緊縮;(二)下對上的選舉,上對下的選拔;(三)公民社會力量的不斷勃興。如果把以上三個特徵套進中國大陸近20年來的政治經濟發展的現況,將可發現有所神似之處。
除了上述3個特徵之外,我們還可以發現,兩岸在近代歷史上都有「傷痛事件」。台灣的傷痛事件是「二二八事件」(在政治意義上,「二二八事件」明顯比「白色恐怖」更具有人為的操縱痕跡),而大陸的傷痛事件則是「六四天安門事件」。兩岸的傷痛事件對後來的政治發展都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從政府的態度,到民間的反應,都可以觀察到傷痛事件在不同層面的發酵。
先從台灣的「二二八事件」開始談起。在戒嚴時期,因為國民黨的高壓管控,一般人民對發生於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一無所悉,只能從坊間的傳言略知一二。基於禁忌,人民對「二二八事件」的了解只能是道聽塗說;也基於這樣的禁忌,更為「二二八事件」裹上了層層神祕的外衣。或許是基於求知的慾望,或許是基於對國家社會的關心,一些有機會到國外留學的知識分子,一旦接觸到關於「二二八事件」的資訊,根本還來不及分辨真假,過去在禁忌中成長所形塑的國家認同和價值體系便迅速瓦解,轉而形成對政府言論控管的不滿。極端分子也從對國民黨的不滿,轉化為對「中國」的敵意。
不能討論,再加上各種道聽塗說的傳言,人民對於「二二八事件」當然會產生各式各樣的想像與情緒。對一般民眾來說,誤傳與誤解只是讓「二二八事件」的想像更加複雜;對受難者家屬來說,更是一種殘忍。有鑑於此,許多黨外正義之聲開始要求政府公布「二二八事件」真相,透過立法委員質詢,也透過《二二八真相》的匿名出版,目的就是要對政府施壓。「二二八事件」愈晚脫離「傳說」的色彩,就愈能夠扭曲島內政治的正常發展。
刻意隱瞞「二二八事件」的真相對國民黨產生的殺傷力,可以從解嚴後的政治發展來得到印證。李登輝就是借重「二二八事件」的這種殺傷力,巧妙的將島內人民普遍要求民主化的呼聲,轉化成「本土化」政策施行的動力,國民黨也就順理成章的被扣上「外來統治集團」的汙名。如此一來,「二二八事件」就成為台獨分離主義有力的宣傳武器,不斷炮製事件的死亡人數,甚至將一場「官逼民反」的運動曲解為台獨意識的起源,主張「二二八事件」就是台灣人民追求台獨的開始。「二二八事件」至此成為台獨分離主義奪取政權的工具,透過對事件的扭曲詮釋,目的就是要攻擊執政黨,將之塑造成為「來自中國的劊子手」。簡言之,「二二八事件」不但成為了台灣政治動員的號旗,也成為「反中」與「台獨」的宣傳利器,島內族群問題的尖銳化與政治的動盪不安,皆根源於此。
西方反華勢力對「六四天安門事件」斧鑿斑斑的人為操弄,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由於大陸政府迄今為止對「六四天安門事件」三緘其口,民間社會對其討論更是人多嘴雜,有理說不清。這樣的發展只會讓有心人士有更多見縫插針的機會。西方世界只要揚起一面「民主」的大纛,長期對中國大陸進行負面宣傳,一張「六四等於不民主」的標籤已經牢牢地貼在大陸當局的身上。許多西方的有心人士,打著追求六四真相、聲援民主的旗號,其實是在進行牽制中國大陸的政治宣傳。
西方對「六四天安門事件」的負面印象(雖然很有可能是刻意營造的),也大大影響了西方人對中國大陸的態度。同樣的,由於負面宣傳導致的負面效果,也影響了中國大陸民眾的認知。許多到西方求學的大陸學生,在這樣的負面宣傳之下,再加上許多所謂「民運人士」的「指證歷歷」,很難不動搖其對祖國的信心,從對中國共產黨政府的失望,升高為對「中國」的絕望。「六四天安門事件」就同時成為了「五獨」(藏獨、疆獨、台獨、民運、法輪功)的宣傳利器。
若從兩岸關係的角度來看,李登輝執政之後的政治走向,就是要把中國大陸包裝為「獨裁」、「不民主」,來與台灣的「自由」、「民主」兩相映照。其目的還是要藉由「民主vs.不民主」設下與大陸來往的層層阻礙,也在人民心中築起一座牢不可破的「心牆」。台灣對「六四」的操作,恰恰與西方世界一模一樣,因此台灣民眾相當輕易地也接受了西方對「六四」的說法,唯「美」是尚,唯CNN是從。
其實,無論是台灣的「二二八」,或是大陸的「六四」,其圖像是極其複雜的。就後者而言,「六四」究竟是不是純然的「民主運動」,至今仍有不同的詮釋,其中或為高層菁英的政治鬥爭,或為西方勢力的明顯介入,甚至可以拉高歷史視野,將「六四天安門事件」視為是中國長期以來「白色西化派」與「紅色西化派」角力之下的悲劇。也因為如此,單單從一方面的理解「六四」,是相當不周到的「偏見」;或者又用自由、民主、人權等所謂的「普世價值」的高帽子戴在「六四」頭上,也不過是部分反華勢力利用的棋子而已。
今年馬英九以台灣領導人身份所發表的「六四感言」,將大陸的「六四」與台灣的「二二八」、「白色恐怖」相提並論,可能是從島內自身的經驗出發,對大陸當局提出的善意提醒。但礙於島內政治的紛擾與壓力,同時必須顧慮美國的反應,使得通篇「六四感言」還是流於「普世價值」的陳腔老調。
證諸歷史,兩岸「傷痛事件」對政治發展的影響甚鉅。「二二八事件」作為台灣近代的「傷痛事件」,從民主化之前到之後,都是政治操作與動盪不安的原因之一。大陸當局應該看到這一點,必須更有智慧地面對和處理,不要讓人有機會在傷口上灑鹽。傷痛事件之所以謂之傷痛,就因為它們既傷害了人民,也傷害了政府,這是歷史的折磨與苦難。當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形勢主旋律的今天,無論是西方或是台灣本身,拿兩岸的傷痛事件來大作文章,無疑只是滿足了部分有心人士的渴望,也無疑是讓兩岸的歷史傷口加深,更加難以癒合而已,能不戒慎乎!
文章來源: 台灣立報
- Apr 25 Wed 2012 00:43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從馬英九六四感言談兩岸的傷痛事件,帽子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