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擔心自己養出總是長不大、生活失能、怯於負責的「慣寶寶」嗎?你害怕自己成為直升機父母、聖誕樹媽媽、快遞阿嬤嗎?父母該如何拿捏愛的分際?



某知名私立大學。

一名媽媽為了兒子申請國外研究所,親自到校跟老師討論該申請哪些學校與推薦信的內容。但二十出頭的當事人坐在一旁,彷彿事不關己。

高雄市火車站,某知名補習班前。

為了要讓讀高中的孩子能夠搶到補習班比較前面的好位子,一群媽媽輪流排隊,從凌晨四點開始,甚至還夜宿補習班街前。她的孩子為什麼不能自己來排呢?「因為家長負責排隊,小孩要負責讀書,」一位提供「代排隊」服務的「跑腿幫」阿泓,回應「客戶」們的心情。

台北大安區公立明星小學。

剛開學的三年級教室,七、八位大人幫學生拿書包、作品進教室,身上還掛著孩子的水壺、便當袋、樂器等。「全身大包小包,簡直像棵聖誕樹走進教室,還幫學生把聯絡簿、鉛筆盒拿出來放到桌上,才放心離開,」班上導師感嘆:「父母幫孩子代勞得愈多,孩子適應得愈慢。」

這些看似極端的個案恐怕不是例外。過去中小學生才有的「班親會」、「親師座談」,現在是大學必備的「基本服務」。每當新生入學的親師座談會中,憂心忡忡的家長從「誰叫孩子起床」,關心到「孩子該怎麼選課」。一位國立大學教授表示,現在大學教授要定期將學生的成績登記上網,目的不是給學生看,而是給遠方的家長「監控」,協助大學生萬一可能被「二一」( 二分之一的科目被當 ) 時,提前警示家長。

根據「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 的統計,二○○六年,TEPS訪問近三千名家有高中、五專青少年的父母,只有兩成五家長篤定表示孩子「非常會」打理自己的生活;更有兩成六家長認為,孩子「不太會/非常不會」規劃事情。

你擔心自己養出總是長不大、生活失能、怯於負責的「慣寶寶」嗎?為什麼該是獨立生活的年紀,卻仍在父母的管轄範圍、憂慮清單裡?你對孩子的照顧與幫助,究竟是愛,還是剝奪?現代父母放不了手的困難有三:

● 困難1 少子化浪潮,造就做太多的直升機家族 隨著少子化浪潮愈趨劇烈,家中平均六個長輩照顧一個小孩。愈來愈多以過度代勞表達愛意的「快遞阿嬤」與「聖誕樹媽媽」,搶去了孩子原本應該承擔的責任。

過度「孝順」兒女的「孝子家長」們,把「幫孩子」與「愛孩子」畫上等號,是造成孩子長不大的第一個原因。

曾在台北市都會區國中擔任訓導工作,現任福安國中校長的施俞旭,就曾遇過母親早已替孩子訂餐,但孩子嫌味道不好,打電話回家,疼孫的阿嬤,於是中午頂著大太陽,送來孫子指定口味的便當與冰涼果汁。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也是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的高淑清觀察,一提到「放手」,許多父母很容易會立刻聯想到「不管」。「放手不管,代表我不愛孩子」的迷思,讓家長不知不覺中,陷入愈做愈多的惡性循環。

● 困難2 雙薪家庭過半,造就沒時間「好好生活」的父母

社會結構變遷,雙薪家庭過半是最近五年內才發生的「新鮮事」。雙薪父母意味著生活步調忙碌,時間壓力成為教養小孩最大的「困局」。

無論是吃飯、穿外套、整理書包...所有小孩該「慢慢學」的生活大小事,在大人的時間壓力下,都得必須「快快做」。趕時間,成為磨損家長耐性的大敵。

「現在的家庭,已從過去的生產單位,轉變為消費單位,」輔大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陳若琳觀察。隨著社會對「便利生活」的需求提升,家庭使用「半成品」機會大增,如晚餐調理包、家事外包服務、已削好才販售的水果,都與早年農業社會凡事都需自己動手做,才得以換取生活所需的景況大相逕庭。

兒童的角色,已從家務「分擔者」變成「消費者」;服務型社會成形,外包的項目也開始「走火入魔」。 一家私立幼稚園特別聘雇一位保母阿姨,她的工作之一,竟是「放學時站在門口,負責幫孩子穿好外套」。因為家長會抱怨:「接回小孩前,園所都沒幫孩子穿好外套,真是服務不周!」

學校如何拿捏「提供服務」的界限,成為教育現場愈來愈值得思考的課題。

為提供足夠貼心的「周全服務」,許多原本可提供給孩子更多「體驗」機會的課程,經常因「恐有安全之虞」而儘量精簡。如以短程校外教學為例,儘管多數人承認,讓孩子學習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有其必要,但為確保學生安全,多數學校仍寧願以遊覽車包車載送,好讓家長安心,老師放心。

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副教授林慧芬觀察,在造訪幼稚園所時,每到放學時間,孩子「伸出腳等大人穿鞋」的情形已不稀奇。家長是否能自覺到「親手練習」機會難能可貴,還是已落入「服務愈周全,花出去的錢才愈值得」的泥沼而不自知?

● 困難3 升學至上價值觀,家務靠邊站

升學考試掛帥的氛圍,師長重視成績或才藝的程度,遠勝過孩子「打理自己」所獲得的讚許。

今年初,千代文教基金會發表一份台灣家庭狀況調查,在受訪的一○七六個家庭中,只有四九%的父母「經常教導」孩子如何做家事,「經常要求」孩子做家事的家長,也只有四五%。任教於台中教育大學幼教系的程鈺菁,曾目睹大學生在修服務學習學分時,竟是「坐在椅子上拖地」,「以後人類可能真的都像頭大與食指大的外星人,因為都用心電感應,加上食指觸控螢幕,」她打趣道。

過分重視升學的價值觀與壓力,讓大孩子忙於應付上課補習課輔行程,與家人相處時間大幅壓縮;當孩子忙得連在家吃飯都顯得「彌足珍貴」時,就更別提參與家庭生活,分擔家事了。

推動「五一五讓愛上餐桌」的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全家盟),今年三月調查發現,每天與家人至少共餐一次的家庭不到一半,只有四九%;而無法每天一起用餐的原因,已經從過去「大人很忙」,轉變為「大人、小孩都很忙」。

全家盟創會理事長蕭慧英指出,相聚用餐是人際交流的重要平台,家庭也是如此。「好好共餐,是把家人拉在一起最簡單的儀式,也是孩子認識父母、父母了解孩子的最佳場域,」蕭慧英指出,家庭教育中家長的「角色典範」,透過坐下來,慢慢吃,好好談,就是最好的交流時機。

「就算一週一次,也是好的開始,」蕭慧英語重心長。若不分平日假日,孩子看到的都是「累得坐在電視機前」的大人,當然也就很難想像,眼前的爸媽,當年也曾有過熱血的一面。

■高EQ家庭的祕密



■老師為何會抓狂?



■五堂課,找到情緒出口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文章來源: 天下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服飾精品產業報導 的頭像
    服飾精品產業報導

    服飾精品產業報導

    服飾精品產業報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