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傳藝新創意?蘭陽築夢家系列專題:「三代畫師 彩繪情藝 」(黃麗鳳報導)



(收筆畫具聲)

搬出筆盒,點數畫具和各色漆料,87歲的曾水源是寺廟彩繪藝師。「這是螭龍,九尾(九龍)九五至尊,皇宮裡常見的美麗圖案;另外這種龍形圖案,用在廟裡。」

生在彩繪世家,祖父輩開始,曾氏家族就以油漆、彩繪聞名宜蘭,父親曾萬一更是一代匠師,聲名遠播北台灣,曾水源是第三代。「寺廟彩繪起自數百年前漢人移民來台,初期因經濟能力欠佳,廟宇簡陋,經濟能力好轉後,起大廟,雕龍畫棟。例如:宜蘭媽祖廟、城隍廟,早期畫師都從西部請來,直到曾家出現本地彩繪藝師。」

長期訪談傳統工藝師,進行口述歷史調查的蘭陽技術學院助理教授張文義表示,好的畫廟藝師養成不容易,熟悉文史典故之外,還得具備構圖美感、豐富想像力及掌握各種漆料特性的化學知識。「要成為彩繪畫師不是那麼簡單!第一,得大量閱讀、融入腦海;第二,要能轉成圖像感動別人有共鳴;第三,彩繪漆料、煮桐油、製作畫筆都要會,休工時得做畫筆、煮桐油備料;上工時有危險性,得架鷹架爬高、長期仰頭畫樑柱。」「有一次,廟方要畫「太乙真人」的坐騎「九頭獅」,這個圖像沒有真的實物,得在一個短圓的獅頭裡創畫九顆獅頭,許多畫師都被難倒,最後找到了我,想辦法畫了出來。」

承襲南派彩繪技法,曾水源堅持慢工細活。為免畫錯再修改會影響美感,往往先畫草圖、製成紙模,到現場後再一筆一筆複製到門板上,手藝細巧到連眼睫毛和鬍鬚也一根一根清晰可見。「以前畫廟,宋朝、唐朝、封神榜歷史故事人物為主,直接畫上怕有錯,都先打草稿原稿,現場再一筆一筆仿上去,全神貫注,不曾有差錯。」

彩繪上色時,講究色彩漸層之美,有時只是一個三十公分高的圖案,因為色彩繁複,要畫上十天。宜蘭古廟昭應宮、城隍廟、靈惠廟各大廟宇的門板樑柱,早年都有曾水源的創作;其中,城隍廟「三川殿」通樑棟架上的彩繪,畫工雅致脫俗,被視為代表作。「紙模先做,慢慢刀刻,做一個就要好幾個鐘頭。慢慢來,要有耐性,否則一不小心就破了;染色時,細小的圖,要用手指輕輕壓,多層次畫法很麻煩,一定要有耐性。」

寺廟彩繪大多取材忠孝節義故事,七俠五義、三國歷史是常見題材,熟讀文史的畫師隨手拈來,自然入手;此外,對於各式趨吉辟邪圖案與文化意涵也得瞭若指掌,以象徵吉祥的龍鳳、麒麟、鯉魚構圖敷色,滿足人們對福祿壽喜的想望。「這都是原稿,過年寫招財進寶,想到那、畫到那,這是家傳祖業,為了吃飯就要做到。」

宜蘭市鄂王社區近年來致力保存社區史料,發掘傳統藝術瑰寶,曾水源是其中之一。在理事長林銘信商請下,水源師重拾畫筆,以「龍」為主題,創作腳踏祥龍的「天官賜福」、繪有九條龍的「螭龍祥瑞」及八卦龍畫;儘管年事已高,眼力依舊極佳,畫出龍的麟片和天官服飾,一筆一畫令人讚嘆。「社區推動傳統工藝傳承,希望把傳統工藝與藝術家結合,推陳出新,有凝聚力和動力。」

回顧彩繪人生,曾水源說自己入行很晚,26歲才在父親的召喚下投入,但那時畫藝精湛、人稱「萬一師」的父親已經中風,來不及傳藝給他。靠著天份和日夜揣摩父親畫作,一邊自學、一邊畫廟,三年內贏得「水源師」稱號,有了匠師的品牌形象。「26歲時父親中風,我才開始彩繪,剛開始也不會,靠著先天智能,一邊畫、一邊改進,那裡不好,下次再畫就改進。」

堅持傳統技藝,無論接到什麼樣的工作,曾水源總是想盡方法完成,為人、也為神界圓夢。為了趕廟宇的上樑吉時,曾經創下三天三夜沒閤眼睡覺的紀錄。「我養八個孩子,全靠彩繪。有一次,到南方澳畫廟,為了趕上樑,廟方只給三天工期,必須畫好中樑及上樑,當時連拚三天三夜沒睡覺,終於在上樑前三小時完工,幸好來得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曾水源對彩繪漆筆非常講究。為求筆觸軟硬適中、柔中帶剛,他採集女人的頭髮自己做筆;為求化色效果最佳,親手煮製桐油,堅持每一道工序,展現絕技手藝。「一輩子用桐油作畫,自己煮桐油;毛筆之外的筆(漆刷)用木片和女人的頭髮自己做,有的細到只有一、兩支毛,專用來畫鬍鬚。」

以往,廟宇興建常常一蓋就是二、三十年,提供匠師就業與一展長才的機會。但近年來,許多木造廟宇因維護經費考量,紛紛改建成水泥,廟內裝飾也改用木雕或石雕,昔日的樑柱彩繪創作,不是被塗掉重畫就是拆除,重創傳統彩繪藝術。「現在如果還有畫廟都是照相,利用電腦繪圖複製,傳統彩繪技藝已近失傳。」

在這波潮流下,曾水源六十歲時引退,不再畫廟。但喜歡繪畫的他,仍對彩繪初衷念念不忘,改用手寫方式編記宜蘭建築與百工雜技,工筆手繪圖鑑,圖文並茂。「我這個年紀拿毛筆手不會抖,一般這個年紀,都會手抖,我也不用戴眼鏡,自己上色。」

一身好技藝,碰上廟宇彩繪失去市場、畫師謀生不易,技藝薪傳無人。曾水源慨嘆時不我予,大方公開家族自民國十幾年以來,百年心血鑽研的工作手稿,藉由薪傳大眾,訴說傳承。「時代變化,要談什麼感想?就是這樣,大家蓋了水泥。」「子女要不要繼承,由不得我們,社會必需縕釀出這些古早傳統味東西的氛圍, 否則,行業式徵,無人敢投入。社會要鼓舞,別讓民族藝師凋零。」

認真的力量令人感動!一個家族、三代傳承百年彩繪記憶,城隍廟樑柱木瓦間雕龍繪神的創作,在陽光綻射下,呈現濃厚的民俗色彩與手感創作的誠摯,歲月流轉間,持續與人感動對話。

(攝影:黃麗鳳)

以上『老傳藝新創意---蘭陽築夢家系列專題』,由「中廣新聞網」與「礁溪老爺」合作企劃製播。

轉載自~ 中廣新聞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服飾精品產業報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