盪鞦韆活動是宜蘭縣礁溪鄉每年中秋節的重頭戲,傳承超過百年,礁溪鄉公所今年首度啟動文化資產調查,計劃向宜蘭縣文化局申請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今天上午並在礁溪協天廟邀請10多位地方耆老座談,透過耆老的記憶和口述歷史,彙整百年來活動淵源概況。



礁溪鄉長黃太平表示,礁溪盪鞦韆傳承120多年,是許多鄉民美好的中秋記憶,更是地方重要的文化資產,但是相關史料闕如,十分可惜;為保存珍貴文化紀錄,公所特別委託蘭陽技術學院張文義老師進行訪談調查,未來將申請登錄為宜蘭縣無形文化資產。

耆老回憶,礁溪鄉盪鞦韆傳統民俗競賽源自日治時期,每到中秋夜晚,庄民為聯絡感情,迎請協天廟關聖帝君坐鎮,聚集在協天廟埕或廟後的楓樹林舉行盪鞦韆比賽。當時因物資缺乏,盪鞦韆比賽沒有獎金,而是在鞦韆架旁以竹竿懸掛衣服、褲子、鞋子、柚子、月餅、雨傘、乾糧、米等民生用品當獎品,是先民美好的中秋回憶。

耆老表示,鞦韆架主體巨杉重逾百斤,超過60年樹齡,使用老藤古法綁製,完全不用一根釘子,選手站在鞦韆板上盪到5公尺高後,還要伸足踢響高懸的鈴鐺,是考驗膽識、腰力、平衡感、施力點的競賽。

這項傳統競技,在太平洋戰爭後期因物資貧乏而停辦數年;民國80至86年間,鄉公所曾經恢復辦理;86年後停辦10年,直到民國97年,由礁溪後備憲兵協會於礁溪國小復辦,自99年,礁溪起鄉公所為延續這項百餘年的地方傳統民俗,擴大主辦至今。

轉載自~ 中廣新聞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服飾精品產業報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